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國雷老兵 愛國愛鄉精神永存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鍾祖豪

  三月二十一日星期四,桃園龍潭的幾位雲南鄉親,其中還有些是佤族長輩,聚在一起,享用著特色雲南菜,用家鄉話憶當年,歡聲笑語不斷,他們稱這項定期聚會是「佤族莒光日」。這是一群在「國雷演習」中自泰北撤回臺灣的老兵,年齡雖長,依然熱愛著國家,懷念鄉土,袍澤情深,他們的故事讓人動容。
 曾經是幼年兵隊成員之一的普漢雲將軍憶述,民國三十八年底,雲南省主席盧漢投共,山河變色,國軍殘部撤入緬甸北部,雲南人民拒絕共黨極權統治,亦紛紛逃往山區加入游擊隊。四十年初,政府派遣李彌將軍擔任游擊隊總指揮,並授予番號為「雲南反共救國軍」。他在這時期和其他幼年兵進入緬北打游擊,在大時代中寫下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。
 
面對國際壓力 異域孤軍撤回臺灣
 正如《異域》一書中所述:「一群被遺忘的人,他們戰死,便與草木同朽,他們戰勝,仍是天地不容。」這些異域孤軍浴血奮戰,還要飽受政治打壓。緬甸向聯合國控訴我政府侵略緬甸,在國際壓力下,有了四十三年的第一次撤軍,共撤回官兵及眷屬六千餘人,安置於桃園龍岡忠貞新村。
 四十九年十月,中共與緬甸聯手攻擊我志願軍,五十年一月,志願軍第一、二、四軍轉進寮國,第三、五軍轉進泰北。後緬甸二度向聯合國控訴,政府被迫在民國五十年三月十七日至四月三十日,以「國雷演習」名義,將第一、二、四軍,第三、五軍的一部及怒江游擊縱隊共四千餘人,分三梯次撤回臺灣。
 當時由經國先生和美國中央情報局臺北站站長克雷恩協商撤軍事宜,並以此二人姓名中的「國、雷」二字作為演習代名,故稱「國雷演習」。
 高齡八十五歲的張有才士官長回憶當時撤臺情形,他的部隊從寮國搭機至泰北清邁,由政府派遣軍用運輸機,將官兵和眷屬混合搭載,上午起飛,抵屏東機場時已是黃昏。次日,搭火車至臺中成功嶺整編,後編入特戰第四總隊,接受嚴格訓練,俟機空降敵後執行反攻任務。
 佤族的李嘉信少校感慨地說,流落異國他鄉,飽受戰火折磨,除了求生存,更為了反共復國,但軍人以服從為天職,撤臺行動一切聽從上級決定。
 
成立國雷協會 凝聚同袍感情 
 來臺的國雷同袍和眷屬,組成「國雷聯誼會」,再轉型為「國雷協會」,自空降六二旅旅長退役的普漢雲將軍,扮演催生與領導的重要角色。他表示,許多人少小離家,隻身來臺,所幸得到政府妥適照顧,如今老兵日漸凋零,「惟願後代莫忘本,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,雲南是我們的原鄉,臺灣也是我們的故鄉。」
 「國雷協會」名譽理事長革安明指出,來臺繼續服役的有眷官兵,其眷屬安置在龍潭干城五村(原名潛龍新村);繼續服役的單身官兵分配至特戰總隊;十五歲以下的編入幼年兵隊。退役的有眷官兵,分別安置在南投清境農場及高雄農場,由輔導會協助農墾開發;退役的單身官兵,則安置在屏東隘寮農場。
 其中,安置在輔導會所屬高雄農場的義胞,分布於信國、精忠、定遠及成功四村,在屏東里港的信國、定遠兩村成立「信國社區發展協會」,在高雄美濃的精忠、成功兩村,成立「精功社區發展協會」,定遠村還有一個「滇緬民俗文化協會」,都在積極為保留孤軍精神及滇緬特色文化而努力。
 革安明敘述,雲南人有著共通的語言,和相同的飲食生活習慣,很容易聚在一起,官兵退伍後也多選擇在附近定居,自然而然形成雲南人聚居的社區,原來的文化與美食也得以傳承。
 第三代的楊國安,他和許多二代、三代一樣,繼承父志,從事軍職,退伍後融入社會,目前是海外旅遊專業領隊,有空也會到桃園的「異域故事館」擔任導覽志工,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異域孤軍的故事。
 多年來,「國雷協會」在記錄歷史、文化保存方面,投注許多心血,現任理事長陳玉珍表示,很感謝同袍們撰寫了《異域故事集》、《滇邊風雲錄》、《金三角血淚史》、《從異域到新故鄉》及《國雷會員誌》等書冊,金三角文化基金會也籌建「異域故事館」,將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歷史和文物,妥予館藏及介紹。
 
泰北孤軍後裔 堅持中華文化
 除了隨「國雷演習」來臺的老兵,當年未撤來臺灣的孤軍後裔,也受到國人關注。
 今年一月及三月,「國雷協會」帶領桃園及南投的國雷鄉親,兩度組團前往泰北參訪交流,讓同根同源的第二代、第三代不忘根本。
 泰北義民文史館主任委員王紹章,敘述當年父輩們為泰國肅清苗共,轉化為泰國義民身分之後「借土養命」的艱辛歷程。此期間政府透過救總安排三十位義民前往輔導會福壽山農場,學習茶葉和高山水果種植技能,以及旅遊業經營方法,這批種子教官把實用的知識帶回泰北,放棄種植罌粟,改種經濟作物,生活得到實質改善,也改變了泰北的風貌。
 在國家認同方面,王紹章表示,泰北孤軍後裔仍尊中華民國為祖國,以中華文化為根,各村落普設中文小學;逢重要節慶時,中華民國國旗飄揚,並高唱中華民國國歌。另外,許多學生陸續來臺就學,學成回泰國之後,得到很好的就業機會,對中華民國各界的實質幫助與關懷,萬分感謝,「異域孤軍不再孤單」。
 民國五十年的「國雷演習」,至今已逾一甲子,當時的年輕人甚至幼年兵,如今已成國雷老兵,在定期的聚會中,回憶起那個動盪時代的烽火辛酸,百感交集,青春無悔。他們的故事,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,將永遠流傳下去。
 
(點閱次數:1515)